微信号:chinalenglian

扫一扫

关注中冷联盟官方订阅号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冷链物流降本增效的六大抓手

来源:中冷联盟秘书处

2020-01-16

去年10月,一位并非是物流业专业人士的言论,引起了物流业人士的关注:曾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的黄奇帆,专门谈到了中国物流的现状。他说,我们国家的物流成本在全世界是最高的,占到了GDP的15%。但在欧洲、美国,整个物流成本只是GDP的7%-8%。在谈及中国物流成本为什么这么高的问题时,他只是提到了由于国内低运输成本的铁路运输方式,相比较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整个货运中的比重太低了。

 

不能不说,黄理事长的这个说法是很有见地的一种观点,但他表述这一观点的前提,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且是就物流行业整体而言。对于每个具体的物流行业,要下好物流降本增效这步棋,笔者以为,除了这个因素,还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途径。比如说冷链物流,由于其本身就是高投入高损耗高成本的行业,更应在分析其行业特殊性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症下药。

 

依据去年9月国家发改委、交通部发布的《关于做好物流降本增效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相关精神,结合行业实际,冷链物流业的降本增效,笔者以为,不妨可从以下几各方面着手:

 

一、大力改善冷链物流营商环境

 

对于横跨制造业、运输业和销售终端上中下游全程供应链的冷链物流来说,其营商环境直接受制于上中下游所有行业的营商环境,这看似不利,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冷链物流自身营商环境的好坏,也会反过来影响从制造业到销售端全程供应链的营商环境。这有点像足球场上的二传手,它传出的每一个球,都有可能影响整场球赛的成败。

 

如果说,解决冷链行业的营商环境主要依靠政府有所作为,那么,冷链行业也要找到自身的营商环境短板,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短板,就是行业从业人员素质问题。相信大家都会感觉得到,包括冷链行业在内的物流行业,从老板到员工,为人都比较豪爽,说好听点儿就是仗义,说不好听点儿就是江湖气。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日益成熟的今天,这种江湖气已显得很不合时宜;而由此带来的粗放式经营、家族式管理以及不注重员工素质培养等不利因素,更是会成为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绊脚石、拦路虎。

 

二、鼓励冷链新技术应用和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冷链领域的广泛应用,“互联网+车货匹配”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一些企业利用互联网搭建车货匹配信息平台,探索开展无车承运和货运供需信息实时共享;智能仓储在冷链行业发展迅速;共同配送、集中配送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得到广泛应用;互联网、大数据在冷链市场监管体系建设运行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互联网+”冷链物流生态体系正在迅速形成。

 

但是,我国冷链物流“信息孤岛”问题仍比较突出。一方面,不同信息平台之间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还存在较大障碍;另一方面,一些政府部门的相关信息尚未实现开放共享,无法满足企业对一些公共信息的客观需求。此外,现有各种冷链物流运输工具、设施设备、信息平台接口等标准互不衔接,也制约了冷链物流效率的提高。

 

为应对各种成本的不断高涨,冷链用户对于智能化的冷链物流设备有极大的市场需求,大大促进了冷链企业引进和研发创新技术的需求。技术创新是企业进步的灵魂和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冷链企业也不例外。随着经济市场的瞬息万变,竞争日益激烈,冷链企业也需要进行技术创新,将技术优势转变成生产优势和市场优势。

 

三、培育冷链运作网络体系

 

传统的冷链运作系统由专业人员、任务、设施、设备、信息系统等要素组成,其运作过程涉及物品品种、数量、线路、服务部门和时间等因素,是能够满足客户物流服务要求的具有硬件和软件技术资源构成的有机实体。然而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单凭这些实体化的运作,显然已十分落伍了。

 

互联网对于物流这种综合性的涉及多行业的服务行业来说,其最大的功能就是织网,即如今已为业内熟知的“冷链蜘蛛网”。这个网,不仅是产业链全程的供应链网,还是冷链行业本身“人、车、库”交织的网络体系,它是一个闭环——人找车、车找库、库找人;反之亦然——库找车、车找人、人找库。可以说,谁能织好这个网,谁就具有这个行业的话语权,谁也就是这个行业的老大。

 

四、尽快解决用地难、融资难瓶颈问题

 

我国冷链企业多是中小微企业,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基础性原因,就是用地难、融资难;而这两个难,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

 

冷链企业特别是第三方冷链企业,基本都是轻资产企业,除了车或者库,没有别的资产可以抵押给银行,而由于融不到资,一些掌握有土地资源的地方政府,尽管想拨地建设冷链园区,但由于入住园区的企业手里没有大笔租地资金,租不起地,结果仍会造成园区招商难、引资更难的恶性循环局面。

 

因此,如何用政府担保、金融机构支持的方式,加大对冷链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是下一步各地在建设冷链园区中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

 

五、提高冷链物流标准化水平

 

业内有一句话:得标准者得天下。三流的企业抓产品,二流的企业抓管理,一流的企业抓标准。但是,就标准的制定和完善而言,光靠企业自身就很难有所作为了。如果说,过去标准的制定门槛比较高的话,那么现在由于可以围绕降本增效制定团体标准,就相对容易得多了。当然,团体标准的制定也需要广大冷链物流企业的配合与支持。

 

六、健全物流行业统计和运行监测体系

 

近年来,在开展区域性或行业性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政府主导类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部分平台功能定位不够准确,与社会化商业性物流平台的关系和与冷链企业平台的关系不清;二是公共服务能力不强,在数据交换、资质认证、信用体系等应该由政府提供的冷链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功能较为薄弱,不能有效满足市场应用需求;三是运营模式不够清晰,“重建设、轻运营”现象较为突出,持续的运营资金筹措、数据更新机制尚未有效建立。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目前冷链平台投资建设成功的案例还不多。


此外,除了政府主导的冷链行业宏观信息统计平台,还应注重微观信息平台的建设。如企业的市场服务需求(车货配载、冷链交易、冷链金融等),最好由社会化、商业性的信息平台提供,以统一的服务标准为基础,以数据交换、信用体系等公共性基础性服务为重点,通过构建面向全社会的公共物流信息服务网络,实现物流信息高效交换和共享,在降低冷链总成本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冷链企业运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