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库江湖 | 福建省冷库发展全貌:现状、优势与未来趋势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冷链物流行业作为保障生鲜食品、医药产品等质量安全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日益凸显。福建省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坚实的产业基础,在冷库发展领域展现出强劲的势头,正逐步构建起完善的冷链物流体系。
一、福建省冷链产业区位优势
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东与台湾省隔海相望,北连浙江,西邻江西,南接广东,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冷库发展带来了诸多便利。
从海运方面来看,福建拥有众多优良港口,如厦门港、福州港、泉州港等。厦门港作为东南沿海重要的集装箱枢纽港,航线覆盖全球主要港口,年货物吞吐量持续增长。福州港的江阴港区、马尾港区等,在冷链物流运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港口能够便捷地将国内外的冷链产品运输至福建,为冷库提供了充足的货源,同时也便于福建的冷链产品运往世界各地。例如,马尾港作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对台直航码头,现有生产性泊位 24 个,其中万吨级泊位 13 个,航运直达韩国、日本和我国台湾、香港等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远洋捕捞的渔获可以通过马尾港快速上岸,进入冷库进行加工和储存。
在陆运方面,福建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公路、铁路运输网络。沈海高速、京台高速等多条高速公路贯穿全省,铁路方面有温福铁路、福厦铁路等,连接了省内主要城市以及与周边省份的交通往来。这使得冷链产品在省内的运输配送更加高效,能够快速将冷库中的产品运输至各地的市场、商超、餐饮企业等终端客户手中。例如,位于石狮祥芝中心渔港的进兴物流,通过公路运输,将新鲜的渔获运往全省乃至全国各地。
二、福建省冷库发展产业优势
福建在农业、渔业、食品加工等产业领域具有显著优势,这些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冷库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一)渔业与水产品加工产业
福建是渔业大省,海洋渔业资源丰富,其水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马尾拥有行业内规模最大的远洋捕捞船队,单单以马尾的平潭远洋渔业公司为例,该公司就拥有捕捞船 177 艘,总吨位达到 187819 吨。这里的水产品年交易量可达 300 万吨,是辐射全球的一个重要水产品集散地。以正福所在的马尾区为例,区内现有水产品深加工企业达 30 多家,形成了以名成食品、海文铭、百鲜食品为骨干企业的水产品加工集群,2022 年规模以上水产品加工业产值达 70 亿元。大量的水产品捕捞上岸后,需要冷库进行保鲜、储存和加工,从而推动了冷库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技术的提升。
(二)特色农产品产业
福建各地特色农产品丰富多样。福清市拥有我国最大的传统蛋制品出口基地、最大的花蛤育苗基地、最大的烤鳗出口基地。此外,福建的水果(如平和蜜柚、永春芦柑等)、蔬菜、食用菌等农产品产量也较大。
(三)食品加工产业
福建的食品加工产业发达,涵盖了速冻食品、休闲食品、烘焙食品等多个领域。众多食品加工企业的存在,对冷库的需求巨大。一方面,食品原材料需要冷库储存以保证品质;另一方面,加工后的成品也需要冷库进行保鲜,便于运输和销售。
三、福建省冷链物流骨干基地建设
(一)漳州入选2025年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
漳州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位于漳州市东山县、云霄县,由水产品精深加工区、休闲渔业区、水产品粗加工区三个功能区构成,总占地面积6486.09亩。基地围绕服务以海产品为核心的特色农产品,建设集生产、加工、仓储、运输、检测、配送等基础功能和多式联运、商贸流通、信息处理、供应链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等增值服务于一体的冷链物流集聚区,整合集聚冷链物流市场供需及上下游产业资源,实现连片集约集聚发展。
基地建成后,可推动城乡冷链网络双向融合,畅通特色农产品上行通道,服务高品质生鲜消费品进城,实现水产品等农产品快速周转,有效满足城市及周边区域消费需求,有效支撑城乡消费。
(二)泉州入选2024年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
泉州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位于石狮市海洋生物科技园,由祥芝国家中心渔港(全国五大中心渔港之一)片区和水产品冷链加工与交易片区构成,占地总面积1611亩,其中存量冷库库容43万立方米。
基地通过培育冷链物流基地产业、加快融入全国冷链物流网络、提升冷链物流产业地位、聚集资源要素、构建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创新“地、产、城”一体化冷链物流新形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集聚海峡两岸渔业和冷链物流资源要素、拓展服务辐射空间等路径,推动冷链物流与水产品生产、流通、消费深度融合发展,带动泉州冷链物流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区域冷链物流发展水平。
(三)福州入选2020年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
福州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在 2020 年就成功列入首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该基地包含马尾片区和元洪国际食品产业园片区。
马尾片区作为全国水产品集散地,有着冷链物流集聚发展的产业基础,具备从远洋捕捞、渔获上岸到冷库加工、食品销售的完整产业链。马尾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马尾正依托占地面积 500 亩的快安福马路沿线企业,打造食品加工及冷链物流枢纽基地;依托占地面积 500 亩的海峡水产品交易中心,打造海洋总部经济、展示交易集散基地;依托长安投资区海文铭、百鲜食品、中交冷链汉吉斯、正福等骨干企业,建设规划面积 1000 亩的水产品精深加工及水产品预制菜基地。
元洪国际食品产业园片区则致力于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国际食品食材进出口贸易集散交易中心,全国最大的生鲜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交易中心。福建丰大集团有限公司在元洪片区投资建设的元洪国际食品展示交易中心项目与福清元洪码头的海岸线相连。该项目紧邻长乐松下港和福清江阴港,距离京台高速、福厦高速互通口 10 分钟车程,距福州长乐国际机场 35 公里。该项目计划投资 100 亿元,建设多温区智能冷库 105 万吨,已投用 30 万吨,年底前投用 50 万吨。
四、福建省冷库发展的优势
(一)政策支持优势
2021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这是我国冷链物流领域的第一份五年规划。在产业规划引领下,我国冷链物流发展趋稳向好。
我省于2022年11月出台《福建省贯彻“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省初步形成产销衔接、城乡覆盖、联通高效的冷链物流网络,基本建成布局完善、结构合理、设施先进、标准健全、绿色智慧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构建创新发展、特色突出、运营科学的城乡冷链物流发展新格局。主要从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发展质量显著提高、监管水平明显提升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目标,并提出“全省冷库容量达到1000万吨,冷藏车保有量达到6000辆、年均增长10%以上”“肉类、果蔬、水产品产地低温处理率分别达到85%、30%、85%”等量化目标。
(二)技术创新优势
福建的冷链物流企业积极引入先进技术,提升冷库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例如,厦门正旸物流冷链物流公司率先推出了以蓄冷板和蓄冷箱技术为基础的多温层配送,大大提高了温控效率;以南平长富、厦门万翔等为代表的一批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在冷藏运输、终端销售等环节实现了全程低温控制。同时,大数据、物联网技术、IT 技术与冷链物流产业园融合发展,一些冷库实现了智能化管理,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库内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自动调控设备运行,提高了冷库的安全性和保鲜效果。
(三)市场需求优势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者对生鲜食品、乳制品、医药产品等的品质和安全要求越来越高,这促使市场对冷链物流的需求持续增长。福建省庞大的消费市场以及作为农产品、食品进出口的重要区域,为冷库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不仅满足省内居民的消费需求,还承担着向周边省份乃至国外输出冷链产品的任务。
五、冷库产业未来发展
(一)规模持续扩大
根据规划目标,到 2025 年全省冷库容量将达到 1000 万吨。随着政策的持续推动、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未来福建省冷库规模将继续扩大。不仅在沿海城市,内陆地区也将根据自身产业特色,建设更多的产地冷链物流集配中心和冷库,以满足农产品保鲜和加工的需求。
(二)技术智能化升级
未来,冷库将朝着智能化方向深度发展。更多先进的技术如人工智能、5G 通信等将应用于冷库管理。例如,通过人工智能算法优化冷库设备的运行参数,实现更精准的温度、湿度控制;利用 5G 通信技术实现设备状态的实时远程监控和快速数据传输,提高冷库运营的智能化水平和响应速度。同时,自动化仓储设备将得到更广泛应用,进一步提高冷库的仓储效率和空间利用率。
(三)绿色节能发展
在环保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背景下,冷库的绿色节能发展成为必然趋势。未来新建冷库将采用更多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和制冷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和碳排放。例如,采用新型保温材料降低冷库的热传导,选用高效节能的制冷压缩机和冷凝设备等。同时,对于现有冷库,也将逐步进行节能改造,以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四)产业融合深化
冷库将与上下游产业实现更深度的融合。与农业生产环节紧密结合,根据农产品的生长周期和收获时间,提前规划冷库储存空间和服务,为农产品提供更好的产后保鲜服务;与食品加工产业进一步协同,实现从原材料储存到加工过程中的冷链无缝对接,提高食品加工的品质和效率;与电商、物流配送等行业融合,适应线上消费的快速发展,提供更高效的冷链配送服务,实现 “产地 — 冷库 — 市场 — 消费者” 的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福建省在冷库发展方面凭借独特的区位、产业优势,以及积极建设的冷链物流骨干基地,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未来,随着规模的扩大、技术的升级、绿色节能的推进以及产业融合的深化,福建省冷库发展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前景,为保障食品安全、促进产业发展、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