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chinalenglian

中冷联盟官方订阅号扫一扫

关注中冷联盟官方订阅号

冷链物流迎升级浪潮:从 “量增” 到 “质升” 的破局之道

从田间鲜果到餐桌生鲜,冷链物流正成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关键纽带。随着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落地、生鲜电商渗透率持续提升,冷链行业迎来政策与市场双重机遇。但另一面,行业也面临结构性挑战:全国冷库总量虽高,却有近四成老旧冷库存在能耗高、温层单一问题;多数中小冷链企业依赖人工调度,货损率显著高于国际水平。在产业升级浪潮中,冷链企业如何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破局,成为关乎生存发展的核心命题。

1.产业升级逻辑:从规模扩张质量重构

国家《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首次从战略层面构建冷链物流体系框架,明确四横四纵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与 “321” 运行体系建设目标,为行业发展指明质量优先的方向。地方政府亦积极跟进,通过规划引导冷链市场规模、冷库库容等指标稳步增长。

市场端需求持续释放,生鲜线上线下零售保持增长态势,但消费市场的波动也让冷链企业面临更精细的服务要求。技术革新成为重要驱动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从可选工具变为必备能力,推动冷链全链路效率提升 —— 从温湿度实时监控到智能路径规划,从自动化仓储到全链路协同,技术应用正显著降低货损率、提升运营效率,行业正从拼规模拼质量”“拼效率转型。

2.企业生存痛点:旧模式与新需求的适配难题

面对升级压力,不少冷链企业陷入转型困境,集中表现为三大痛点:

🔹小散弱的规模制约

行业内多数企业为中小规模,营收与自有冷库面积有限,难以单独承担自动化设备投入,也难通过单一业务实现规模效应,在市场竞争中多处于成本敏感的低价区间。

🔹重资产的转型焦虑

智能化系统、新能源冷藏设备等升级投入较高,中小企业普遍面临投入能力不足的问题;部分企业即便完成设备采购,也因缺乏数据运营能力,导致设备利用率低、效率提升不明显。

🔹全链路的协同短板

冷链物流具有环节联动性强的特点,田间预冷、干线运输、城市配送、末端仓储等任一环节脱节,都可能影响整体效果。但当前多数企业服务局限于单一环节,与上下游系统对接不畅,信息孤岛导致协同成本偏高,制约全链路效率提升。

 

3.破局路径:以系统思维重构核心竞争力

 

产业升级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需跳出单点优化思维,从基础设施、数字能力、生态协同、绿色转型等维度系统布局

1. 基础设施升级:从基础保障高效适配

  • 存量改造与功能拓展          对老旧冷库进行智能温控设备加装、多温层分区升级,提升仓储空间利用率与货物适配性;
  • 枢纽节点共建共享依托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政策,在农产品主产区、消费核心区共建区域分拨中心,降低中小企业单点运营压力;
  • 移动设施绿色化推广节能型冷藏运输设备与循环利用的温控包装,平衡运营效率与绿色发展需求。

2. 数字转型深化:从系统搭建数据赋能

  • 轻量化起步          中小企业可通过标准化数字工具接入温湿度监控、运输管理等基础功能,低成本实现运营可视可控;
  • 全链路数据贯通打通生产、仓储、运输、销售等环节数据,通过数据分析预测需求波动,优化库存调配与资源布局,提升周转效率;
  • 服务价值延伸向上下游开放货物状态查询、质量溯源等数据服务,将基础物流服务升级为供应链增值服务,增强客户粘性。

3. 生态协同构建:从单打独斗共生发展

  • 横向资源整合 中小冷链企业可通过联盟形式共享仓储、运输资源,降低设备闲置率与运营成本;
  • 纵向链路穿透与上下游企业共建定制化供应链服务,优化从生产到消费的全流程衔接,缩短响应周期;
  • 跨界场景融合联动末端配送网络,拓展即时冷链服务场景,覆盖更细分的消费需求。

4. 绿色转型推进:从合规要求竞争优势

  • 节能技术应用          采用低能耗制冷系统、清洁能源供电等技术,降低运营能耗;
  • 循环包装推广减少一次性包装使用,推广可重复利用的保温设施,降低环境影响与长期成本。

 

4.升级不是淘汰赛,而是共进赛

冷链行业的升级并非头部企业的专属赛道,而是全行业的共同课题。中小企业可聚焦细分领域,在特定品类、区域或环节做精做专;头部企业则可通过技术输出、标准共建,带动产业链整体效能提升。

当冷链从基础物流服务成长为产业赋能引擎,能否抓住质量提升”“效率优化的核心,将决定企业在行业变革中的位置。在这场升级浪潮中,主动求变、系统布局的企业,终将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占据先机。